【央视·今日说法】捍卫公益之诉·守护个人信息安全(上)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五集纪录片《捍卫公益之诉》,从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古村落保护、个人信息保护三大关乎民生和公众利益的主题着手,通过一系列典型案件,带您见证中国特色公益诉讼检察制度的发展轨迹和价值内涵。11月26日起,每天12:3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CCTV-1)《今日说法》栏目特别奉献。

  第四集

  《守护个人信息安全》(上)

  

  现如今,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时代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导航、网购、点外卖、订机票、在线支付、浏览网页等等,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件事情都在使用技术参与信息共享,而一些应用程序过度收集、违法利用个人信息,可能影响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2021年8月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将检察公益诉讼写入了法条,赋予了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定职责。

  

  一体两面:享受数字红利

  同时遭受诸多困扰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改变。个人信息被收集、加工、存储、使用后,可以通过精准推送,为我们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使得我们的社会管理更加精准到位,能够节省社会成本,更好地达到管理的目的。然而,人们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也正在遭受由此带来的困扰。层出不穷的推销电话,未经同意的数据收集、“大数据”杀熟,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这些乱象或多或少都与公民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泄露和非法利用有关。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今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成为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私益诉讼:为维护个人信息权益

  他成为“人脸识别第一案”原告

  2019年10月17日下午两点多,一条由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发来的短信通知,打破了郭兵平静的生活。根据郭兵回忆,早在半年前,他和妻子花了1360元办理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双人年卡。办卡时,园方采集了他们的指纹和照片。这次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通知用户,年卡系统已升级为人脸识别入园,原指纹识别已取消。即日起,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工作人员解释,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提高通行效率。对于这个说法,郭兵表示无法接受。2019年10月28日,因双方协商未果,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起诉到了法院。2020年11月20日,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令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并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驳回郭兵要求确认店堂告示、短信通知中相关内容无效等其他诉讼请求。郭兵与野生动物世界均表示不服,分别向杭州中院提起上诉。

  2021年4月9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删除郭兵办理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和指纹信息。这场历时一年半的官司总算落下了帷幕。尽管删除个人信息的诉讼请求最终获得了法院支持,但郭兵的感受是,凭借一己之力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实在是太难了,并且无法改变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的局面。

  

  公益诉讼:四级检察机关向

  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亮剑”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标志性立法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正式颁布,为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为个体维护其信息权益提供了充分的法治保障;也为企业合规处理提供了操作指引。法律规定不仅细化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也加强了敏感个人信息的保护。

  

  2021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就在法律实施当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收到了一条线索,反映的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景区违法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这条线索立即引起了公益诉讼部门的高度关注。收到线索之后,当地检察机关立即展开了调查。检察官们了解到,在进入景区的时候,游客既可以选择在自助购票机上购买门票,也能在窗口完成购票。但无论哪一种购票形式,都需要进行人脸数据采集。

  检察机关认为,南浔古镇景区在采集游客人脸识别信息前,未充分告知游客采集人脸信息的目的、采集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对个人权益的影响,对拒绝采集人脸信息的游客不能完成正常购票流程,侵害了游客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检察院给浙江南浔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出了民事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2021年11月24日,南浔古镇景区委托的那家科技公司,在人民监督员的见证下,对之前采集的120余万条人脸识别信息进行了全部删除。

  这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之后,浙江省检察机关办理的第一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公益诉讼案件。经过全面整治,景区的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被侵害的公共利益得到了修复,达到了预期的办案效果。

  监督履职:

  形成司法与行政保护合力

  2021年3月15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播出的3·15晚会节目中,揭露了一些商家违法收集、处理人脸识别信息,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乱象。节目播出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引起了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检察院的关注。公益检察官们随机走访了十五个在售楼盘,发现存在的问题企业不在少数。位于重庆市永川区龙马大道的一家楼盘的销售大厅里,竟然安装了七个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对消费者进行人脸信息采集。

  经过前期调查,办案检察官们发现,辖区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违法的问题比较普遍,客观上也反映了相关行政机关履行相应监管职责还不到位,致使社会公共利益持续处于受侵害状态。针对排查出的九家违法收集人脸信息的企业,市场监管部门逐一约谈负责人并督促整改,对四家问题较为严重的企业立案查处,依法对其中三家企业作出罚款五万元的行政处罚。不久前,检察机关和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再次来到有关企业,展开了一次“回头看”。在这次回访的过程中,检察官和行政执法人员发现,全部的人脸识别监控探头已经悉数被拆除。

  

  系统整治:

  国家出重拳治理网络乱象

  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再次提出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司法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最高人民检察院以能动司法检察,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个人信息保护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治理难题,那么,检察机关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正确处理有序利用与全面保护之间的矛盾呢?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日说法》特别节目《捍卫公益之诉》之《守护个人信息安全》(上)。

来源:央视《今日说法》CCTV今日说法微信公众号/凤凰网

[责任编辑:王极]

发布者:付晓敏   点击数:789   发布时间:2022-11-30 09:10:30   更新时间:2022-11-30 09: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