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软件定义”是信息革命的新标志和新特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核心支撑。建设强大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我国构建全球竞争新优势、抢占新工业革命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全行业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部署,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国家战略,落实《信息产业发展指南》总体要求,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由大变强、实现发展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情况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核心,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企业实力、应用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基本或超额完成“十二五”主要目标,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全面跃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由大变强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从世界范围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围绕技术路线主导权、价值链分工、产业生态的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加速战略布局,抢占未来发展主导权,给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跨越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加快转换,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动能加速孕育。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以及国家网络安全保障的战略需求,赋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的使命和任务;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等,对进一步激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市场主体、提升产业层级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总体考虑 

《规划》的总体架构和设计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

(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软件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以软件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讲话、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讲话,都对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规划》编制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南。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制约产业发展深层次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取得全面跃升,具备较好的跨越发展基础,同时制造业大国和互联网应用大国优势突出,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依然“大而不强”,迫切需要解决以下7大问题:一是“少魂”和创新能力提升问题。基础领域创新能力和动力明显不足,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亟待加强,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对外依存度大,安全可靠产品和系统应用推广难。二是融合发展问题。与各行业领域融合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特别是行业业务知识和数据积累不足,与工业实际业务和特定应用结合不紧密,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的能力亟须提升。三是大企业培育和产业生态建设问题。资源整合、技术迭代和优化能力弱,缺乏创新引领能力强的大企业,生态构建能力亟待提升。四是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问题。网络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工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需求扩大、要求愈来愈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五是国际化发展问题。产业国际影响力与整体规模不匹配,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弱,国际化发展步伐需要持续加快。六是行业管理问题。行业管理和服务亟待创新,软件市场定价与软件价值不匹配问题有待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七是人才培养问题。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领军型人才、既懂软件技术又熟悉各行业领域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具有持续专注力和熟练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不相适应,亟须建立符合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突出“软件定义”,准确把握“十三五”产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时期,以数据为驱动的“软件定义”成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突出特征。从产业自身变化来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步入加速创新、快速迭代、群体突破的爆发期,加快向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智能化、生态化演进,以“技术+模式+生态”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持续深化产业变革。从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来看,连接无处不在,计算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使得软件无处不在,以“软件定义”为特征的融合应用开启信息经济新图景,网络为平台、软件为载体、数据为要素、云计算为方法和途径成为融合应用的显著特征。一方面,数据驱动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变革,带来更多的新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催生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推动数据成为战略资产。另一方面,“软件定义”加速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和转型升级,软件定义制造成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标志和新属性,软件定义服务催生一批新的产业主体、业务平台、融合性业态和新型消费,培育壮大了发展新动能。

基于此,《规划》坚持新发展理念,确立“二二四”的发展总基调,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创新驱动、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安全可控、开放共赢的发展原则:

一是立足两个出发点,坚持产业自身由大变强和强化战略支撑相统一。顺应技术、产品、产业快速演进趋势,明确“十三五”产业发展路径,增强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供给能力,加快推动产业由大变强。紧密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部署要求,强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国家战略实施的服务支撑和对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作用。

二是明确两条主线,坚持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相统筹。坚持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推动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应用创新,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生态构建能力。坚持应用牵引和供给创新,提升融合支撑和引领带动能力,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经济社会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壮大融合性新兴产业,催生新型信息消费,变革社会管理方式。

三是聚焦四个着力点,坚持技术、业态、应用和体系建设相协同。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业态,鼓励平台型企业、平台型产业发展,构建“平台、数据、应用、服务、安全”协同发展格局。着力深化应用创新和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关键应用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和集成应用平台,强化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着力加强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培育创新型企业,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同时,《规划》围绕贯彻落实一系列国家战略,对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生态构建能力、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互联网+”、驱动信息消费发展、培育壮大新兴领域等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和细化安排,特别是紧密衔接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要求。

三、发展目标

《规划》采用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目标。在总体目标方面,提出“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备,产业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升,融合支撑效益进一步突显,培育壮大一批国际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明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在具体目标方面,围绕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融合支撑、企业培育、产业集聚5个方面提出了细化要求。目标设定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产业引领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信息产业设定的年均增长目标,测算提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应实现的任务和要求;二是围绕推动产业由大变强、提升融合支撑能力的需要,综合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类要素,目标既切合产业发展实际,又突出其引导性作用。

关于产业规模目标。“十二五”以来的规模数据显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速与国民经济增速和电子制造业增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弹性系数为2-3之间的规律特点。基于此,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信息产业发展指南的目标任务,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规划》将“十三五”产业年均增速定为13%以上,规模到2020年突破8万亿元。另外,考虑“十三五”时期产业服务化进程加快、信息安全保障需求、出口形势、技术变革和模式创新深化等因素,确立了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产品、软件出口、从业人员等细分领域目标。

关于企业培育目标。企业是产业和市场的主体、技术创新和变革的动力源泉,大企业更是引领和推动产业由大变强的主力军。基于“十二五”期间企业培育成效,考虑“十三五”时期国家战略推动和“软件定义”趋势下企业转型发展等因素,将企业培育目标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百亿级企业达20家以上,以及产生5到8家收入千亿级企业。

关于产业集聚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向中心城市和集聚发展特点突出,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十二五”中国软件名城及试点城市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已接近15个。同时,一些软件产业新兴城市正在快速崛起,发展潜力较大。基于此,《规划》将“十三五”产业集聚目标定为产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城市达20个以上。

四、主要举措 

《规划》以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为主线,聚焦“技术、业态、应用、体系”发展重点,设置了务实可操作的“695”任务措施。

(一)6项主要任务。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立足于产业自身由大变强和支撑两个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产业的赋能、赋值和赋智作用,重点部署了6项任务。一是全面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基础技术攻关,超前布局前沿技术研究和发展,构建核心技术体系,加快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导向、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二是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业态,着力研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关键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快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三是深入推进应用创新和融合发展,加速软件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发展关键应用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和集成应用平台,强化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服务型制造水平,培育扩大信息消费,强化对重大战略的支撑服务。四是进一步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围绕信息安全发展新形势和安全保障需求,支持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安全测评与认证、咨询、预警响应等专业化服务,增强信息安全保障支撑能力。五是大力加强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产业生态,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加强中央与地方协同,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六是加快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强技术、产业、人才、标准化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深度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圈,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层次。

(二)9项重大工程。为确保任务的落地实施,强调引导性,突出可操作性,对应重点任务部署,采用专栏形式,设置了软件“铸魂”、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跃升、云计算能力提升、大数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工业技术软件化推进、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驱动信息消费、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9项重大工程。其中,软件“铸魂”、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跃升等重点针对切实解决“缺芯少魂”的“少魂”和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工业技术软件化推进、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驱动信息消费等重点针对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落实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任务部署。

(三)5个方面保障措施。为强化对《规划》落实的保障,分别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行业管理制度、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创新人才培养、强化统筹协调5个方面,提出了支撑“十三五”时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围绕优化政策环境,重点提出研究制定新形势下适应产业发展新特点的政策措施;围绕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提出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和机制等;针对软件市场定价与软件价值不匹配问题,重点提出开展软件价值评估和定价机制研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软件价值评估体系,鼓励研究建立云服务、数据服务等新兴领域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针对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提出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深化产融合作等;围绕软件人才培养,重点提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依托重大人才工程,强化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强技术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培养。

发布者:管理员   点击数:3541   发布时间:2017-01-18 10:42:03   更新时间:2020-12-11 18:07:21